眾所周知,黃土地區道路水毀是由氣候、設計、施工及養護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。應遵循預防為主、防治結合的原則,因地制宜的開展精細化設計,高標準、嚴要求控制施工質量,運營后及時進行日常養護。
理念過往工程實踐中,設計、施工及養護三個環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節,導致道路抵御水毀的能力變差,過早發生水毀破壞。在黃土地區道路建設的各個階段中,都應充分重視排水工程。設計階段,排水溝的類型、尺寸及材料的選用,應考慮施工及養護的難度,地面排水不良、地下水位較高路段,可適當考慮改線繞行;施工圖階段,充分領會設計意圖,嚴格按照設計要求的材料及工藝進行施工;加強日常性養護,注重排水工程的清淤及修復,尤其在汛期前后,更應加大排水力度,及時發現、及時反饋、及時修復。
(1)排水溝設計
設計時,應根據地形地貌及匯水量,結合水文計算,合理選用
排水溝尺寸及材料。同時,應處理好與現有河、溝和渠的關系,確保公路建成后能形成的網狀排水系統。
(2)進出口處理
各種排水溝的進水口必須與水流方向一致,可根據實際情況,適當增加導流、消能和溝底鋪砌等構造物。為避免出水口路基沉陷,可通過增設挑流、消力池,接渠遠送,橋梁泄水孔接地處理等措施。此外,排水溝構筑物底部,應根據黃土濕陷等級,進行特殊路基處理,以消減濕陷性降低工后沉降,確保構造物置于密實土層之上。
(3)重視排水工程與其他工程相結合,以形成網狀排水系統
綜合考慮道路設計的各個組成部分,排水工程與防護工程相結合,路基排水與橋涵排水相結合,地下排水與地面排水相結合。
施工質量將直接影響排水系統的壽命
項目施工過程中,應強化項目管理和嚴控施工質量。建設單位要從原材料試驗、施工工藝及現場監管等多個環節入手,采取強有力的措施,嚴格控制施工質量,強化工程項目的質量管理。施工過程中,發現地形地貌或原有溝渠發生變化,應及時與設計單位溝通,調整排水設計,確保排水順暢。
后期維護、養護
對于已建成的公路,必須加強日常養護工作,及時清理排水溝內雜物,避免淤堵,確保排水順暢。定期巡查排水工程,做到及時發現、及時反饋、及時恢復,預防為主,防治結合,盡可能地降低道路水毀的可能。春融及夏季汛期是水毀高發季節,雨前全面核查、疏通;雨期上路巡查,及時清理淤塞;雨后重點核實,及時修復加固,確保保證排水暢通。其他加強黃土地區降雨災害預測預警。通過降雨預報,做出水毀預報,并通過雨量確定災害預警等級,使得公路管理部門對水毀搶修做出充分準備。
黃土地區排水溝排水系統是公路工程的關鍵所在,其所涉及的設計、施工、養護等部門應充分協作。在理念轉變的前提下,改進各環節現有的問題。同時,也應加強各環節間的聯系,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施工及養護的難度及成本,施工時應充分理解設計意圖,保證工程質量,養護階段應及時預防及時修復,以實現黃土地區排水溝排水系統的一體化。